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阡陌纵横,田垄交错,夏播玉米破土而出,伸展茎叶。记者走下田埂,仔细打量,发现有的区块玉米格外“拔尖”,个头更高,茎秆更挺拔。
为啥有的玉米“与众不同”?在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地进行作物发芽率实验。在这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近年来,山东多地立足盐碱地实际,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垦利区与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鉴定等工作,推动盐碱地作物种业创新。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说:“我们与国内外专业的水稻育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从各地收集不同的种质资源,通过评价、鉴定等办法,找到具备性状稳定、耐盐碱等优良品性的‘优秀选手’,再拿到黄河三角洲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试种。”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仅在“选”上下功夫还不够。在黄河三角洲,自主培育的种子正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走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速育种平台,宛若来到一座“植物工厂”,一排排绿苗整齐地扎在栽培架上,在灯光下茁壮成长。“液位低于13厘米,要加营养液了。”工作人员轻触屏幕,不到1分钟,营养液从栽培架上冒了出来。将培育的作物放在育种平台人工模拟的环境中,可以有效缩短生长周期,高效完成品系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搭平台、引项目、引人才,围绕耐盐碱植物精准高效育种等领域展开攻关。目前,共筛选培育小麦、大豆、藜麦、苜蓿、花生等4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开展各类作物试验示范10万余亩。
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心将盐碱地生物育种作为首要任务,汇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从政策、平台、产业等方面一体化推进盐碱地科技创新,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高效途径,为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出山东贡献。”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