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8-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精髓,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遵循。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质基因与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增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底气。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民族不断进步、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在宇宙观上,倡导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在社会观上,强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注重用仁爱和谐原则促进群体与个体、秩序与自由的内在平衡;在道德观上,主张厚德载物、内圣外王,注重通过修身明德、克己复礼,进而达济天下;在处世观上,推崇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注重以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态度对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价值观念,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集体文化品格,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是增强全体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我完善、迭代更新的基因属性,蕴含着对接现代人文精神的独特品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来自内部或外部力量的侵扰,每次都依靠自身强大的文化自省力、文化包容力和文化创新力,成功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推动古老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彰显出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合理内核。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中积累形成了解决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等关系问题的独特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比如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主张生财有道、交往有信、取予有度,对于平衡市场和道德,化解西方现代社会出现的急功近利思维、人的物化异化弊病具有积极作用。又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顺天应时的生态利用观、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回归自然的生态人生观,为破解西方现代化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