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8-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与现代化交互砥砺,不断焕发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基本国情。人多意味着人均资源少,地广意味着治理难度大。这一独特的历史条件和资源禀赋,在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培育出多元一体的大国政治文化和治理思维,如六合同风的大一统理念、家国一体的爱国精神、和而不同的秩序思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天下意识、民为邦本的恤民情结等,为我们党团结带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治理智慧,也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参照资源。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均平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理念。传统中国既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强国富民憧憬,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均平思想,乃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为公”的至高理想,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掉队”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富裕。我们党将中国传统均平观和社会主义平等观念融合起来,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与中国传统义利合一、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双重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重视满足人们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富而后教、倡导礼乐教化,憧憬并致力于创造物质生活充裕、道德境界高尚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将传统深厚的人文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在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丰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内在相通,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种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主张,自觉担当起合理利用自然又负责任保护自然的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中国传统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和平发展,与中国传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观念息息相通,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和平性特征。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上自古秉承“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精神,倡导“和而不同”,主张协和万邦、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塑造了中国爱好和平、永不称霸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传统大同思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