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开国少将甘祖昌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之职,一家14口人回到家乡江西萍乡市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行李只有3个箱子、3只麻袋。
“到家没两天,父亲不仅自己脱下鞋子干农活,还让大家跟他一起。”甘祖昌的女儿甘公荣不止一次听姐姐们回忆,农村道路多石砾,没半天脚上就布满了伤口。
“没有一双铁脚板,怎么当好农民啊!”到了夜晚,面对子女们委屈的眼泪,甘祖昌用山茶油轻轻涂抹他们脚上的血痕。
龚全珍虽然心疼,却能读懂这份心。
“山上满是果树,山下粮食满仓……”甘祖昌向龚全珍讲起过当年与受伤的战友一起畅想家乡未来的场景,“活着就要兑现承诺啊!”
龚全珍清晰记得甘祖昌日记本里夹着的那份报告:“自1951年我跌伤后,患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发病,不能再担任领导工作了,但我的手和脚还是好的。我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农村当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甘祖昌1986年3月去世后,龚全珍住到了甘公荣位于莲花县琴亭镇的家里。那一年,龚全珍63岁。甘祖昌的那句“活着就要兑现承诺”,一直在她耳畔萦绕。
抚摸着甘祖昌的照片,龚全珍在心底里一遍遍问:“祖昌啊,我还能再做些什么?”
她想到了莲花县幸福院的孤寡老人,搬到幸福院住,自己可以当服务员,陪伴照顾老人们,“祖昌生前常念着他们”。
在幸福院里,龚全珍搞卫生、种蔬菜,帮助老人缝缝补补,忙里忙外。她总是告诫自己“不能闲着”。
幸福院与琴亭小学相邻,看到孩子们放学后在喧闹的马路边玩耍,龚全珍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得给孩子们找个去处。”于是,照顾老人之余,龚全珍为孩子们组织了课余“幸福学习小组”。
“龚奶奶总是笑眯眯的,说的话都很暖心。她领着我们读书,夏天为我们打扇,冬天帮着织手套……”35岁的彭晓金,至今记得29年前在“幸福学习小组”的那段快乐时光。
彭晓金从小患有鼻炎,经常流鼻涕,家里人没在意。龚全珍了解后,悄悄塞给彭晓金30元钱,让他妈妈带他去看病。
“我舍弃了物质生活,去追寻精神世界。”龚全珍平静地说。从那时候开始,她从未停下过奉献的脚步。
2011年11月,琴亭镇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帮困助学。那年,龚全珍88岁,可她仍然亲力亲为,为街坊四邻排忧解难。
2013年底,新疆军区联勤部派人前来看望龚全珍,并送上3万元慰问金。在相关部门支持下,龚全珍用这笔慰问金成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协会,开展下乡走访困难群众等活动。
“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在龚全珍看来,“言传身教就是给子女的传家宝。”
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一片赤诚之心,融入甘家人的血脉。
“甘姐,您咋想的?”2000年,甘公荣所在的金融单位精减岗位。在同事们看来,作为老革命后代,又有不少荣誉,精减怎么也轮不到甘公荣。没想到的是,甘公荣主动要求“内退”:“我身体不好,不能占着岗位,该让年轻人上。”
“要像前辈那样,不计个人得失。”2017年2月,甘祖昌的曾孙女甘迪辞掉在广东月薪上万元的工作,回到沿背村,当起了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的讲解员,每月工资3000余元。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当人民群众需要时,尽己所能,义无反顾。甘家人传承的这一品格,被龚全珍总结为“老老实实,勤勤恳恳”8个字。
“精神遗产比几间房子珍贵得多,把你的精神继承下来,将是一个高尚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龚全珍在日记里写着对甘祖昌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