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华润集团大健康领域业务单元和大型综合性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业务布局全国28个省(区、市),拥有430余家分子公司,共有各级党(总)支部233个,配备纪检委员194人。从调研的情况看,集团各级党组织纪检委员能够发挥“身在基层、贴近一线,最了解基层群众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对近在眼前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距离最近、了解最早、感受最真”的工作优势,坚守职责定位,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引导、延伸党内监督触角、激活监督网络“神经末梢”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调研也发现,部分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和职责任务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意识不强,缺乏开展监督的主动性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不敢监督。有的纪检委员对于自身职责定位把握不准,既担心监督过多影响业务发展,又担心监督虚化影响监督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缺位、错位等问题。调研数据显示,31.4%的纪检委员由基层员工担任,对上监督的思想压力较大,且基层员工无法参加公司经营决策等相关会议,弱化了对“三重一大”等事项的事前监督。如,在落实上级党组织给予某公司总经理金某某延长党员预备期半年的处理决定中,金某某所在党支部未按组织决定执行,按原期召开党员大会将其转正,反映出该支部纪检委员遇到问题不敢动真碰硬、不敢较真,没有及时制止支部决议,党支部书记因此受到党纪处分。
不想监督。部分单位纪检委员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缺少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规定指引,监督思路不清晰、方向不明确,往往只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监督主动性不够。同时,基层纪检委员身兼数职现象比较普遍,行政工作繁重,开展监督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障,个别纪检委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如,某公司因其质量部总监韩某在因私出国探亲期间顺带开展业务考察工作,便为韩某报销出国期间住宿费用,而身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纪检委员,在审批时对“因公、因私”问题认识不到位、识别不精准、监督不较真,没能及时指出相关问题,认为公司决定的事在审核时就是走个程序,没必要太认真,导致监督失位。
不善监督。调研数据显示,集团30.4%的纪检委员从事纪检工作时间不足一年,缺乏实践经验,日常监督工作多局限于参加支部会议、开展廉洁教育宣传等工作,较少运用其他日常监督方式开展工作,对业务领域重大风险不熟悉、不敏感,不能及时发现、处理身边的违规违纪行为,监督效果不明显。如,在某公司信息部员工谭某(入党积极分子)合同诈骗违纪违法犯罪案件中,该公司纪检委员日常监督工作仅局限于对开展“三会一课”的监督,忽视了对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动态、行为规范的监督,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识别、关注和提醒,导致侵害公司利益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