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11-27 

中国环境史学不是在故纸堆中诞生的,而是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而生。新时代以来,我国环境史学研究蒸蒸日上。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环境史学要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历史学是益智之学、增慧之学,能够为人们应对现实、抉择未来提供经验参照和思想启示。作为历史科学的新兴分支,环境史学整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物质变换和精神交接的既往事实,梳理人与自然之间不断扩展、增强和深化的复杂联系,为科学认识和妥善应对当代环境问题提供借鉴。

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史学,以中国特色环境史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正确的环境史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二是积极借鉴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知识,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恰当选定环境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话语体系;三是在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环境史及相关领域学术成果的同时,注重从中华民族的生命实践中寻找、从中华文明的生态基质中凝练本土环境史学的“元命题”“元概念”;四是在历史与现实对接、人文与自然交汇的区间找到环境史学的学术定位,进一步明确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

对中国环境史研究者来说,把关于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复杂关系的深层思考不断推向深入,一是要系统考察历史上的自然环境如何给人类活动提供条件和设置限制,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如何塑造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二是要致力于寻找中华文明历史的自然之根,诠释祖国山川大地的文化之魂。前者揭示自然环境之于中华文明的根基意义,后者阐发中国人对自己生态家园的感知、意象、依恋和审美。环境史学研究者要多推出优质的学术、文化成果,助力培育民众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品格,引导社会追求“诗意的栖居”方式,养成俭约适度的绿色消费习惯,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丰富文化滋养,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