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历时30多年,这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也经历多次重大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发展经济,我国采取了大力推动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高估配给制转为双重汇率制度作为主要表现。双重汇率制度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形成、实施的制度,因为在转型期,有外汇短缺现象,汇率双轨制作为当期的规定,为汇率的稳定和出口提供了保障。
张发东(2013)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舞台上为重要的角色,与世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日益密切的国际间的贸易与合作要求中国加速推进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1],乔立敏(2015)称IMF 称人民币仍被低估 5%—10%,西方国家把贸易逆差和国内紧缩的原因归结为人民币的人为低估,以低估人民币价值为由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2]。近十年来,中国从主要的出口国转变为全球经济发动机之一,人民币持续升值。2014年2月,官方给出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1146,下跌43点,创年内新低。2014年2月2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设为6.1224,比前一交易日再下调32个基点。而后,2014年12月22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市场对于人民币长久以来的单边升值预期可能要改变。
宋平(2013)称汇率从不同的渠道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从2005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额逐步扩大,进口额从2005年的54273.70亿元增加到2014年120422.8亿元,出口额由62648.10亿元增加到143911.66亿元。到2014年我国全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64334.49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将近200倍[3]。郭佳佳(2015)称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2.70亿元,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 264334.49亿元,其中出口 143911.66亿元,进口120422.8亿元,累计外贸顺差22488.86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8 年为 57.29%,2010 年为 50.28%,2012年为 45.71%,2014年为41.53%。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受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也将越大[4]。
1.1.2研究意义
按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来讲,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将减少我国的进口贸易而增加出口贸易量,即可有效调节国家贸易收支问题。但人民币在2005年汇改后持续升值,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一直维持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本文在考虑外汇储备和外国直接投资基础上,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进口、出口的影响和研究J曲线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影响进出口贸易效应机制的原因。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2005年汇改以来,在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是否符合传统贸易收支理论,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汇率制度导致的汇率政策与贸易关系存在差异性,中国汇率制度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为丰富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提供新的论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的分析汇率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重点,进一步就如何调控人民币升值速度,增强规避外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国外主流理论:弹性分析马歇尔-勒纳条件(ML条件)以及J曲线效应等。如果一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贸易收支会恶化,这就是ML条件。麦基认为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后短期内可能继续恶化,货币贬值对双边贸易产生的影响有时滞性,这就是 J 曲线效应。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汇率变动积极影响进出口贸易 人民币汇率波动越剧烈,越不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这种观点也符合传统的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 Paul.Flagman 通过对美国实际汇率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可以通过实际汇率贬值而得以改善;Saucer基于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数据,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对这两国就实际汇率对外贸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除贷款利率、美国GDP等因素外,实际汇率对这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影响很大;Baak Saangjoon(2008)就中美双边实际汇率对两国间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贬值1个单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约增加1.7个单位,若美元贬值 1 个单位,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大约提高0.4个单位,可见货币贬值可以扩大出口[5]。